欧洲是一片被战争切割的土地,穿着假发和军服的士兵们排成队用燧发枪互相射击,每分钟最多只能装填两到三次。
帕克尔枪。 图中展示了用于圆形与方形弹头的弹鼓结构。插图出自1718年的专利。
帕克尔枪。 图中展示了用于圆形与方形弹头的弹鼓结构。插图出自1718年的专利。
火药烟雾缭绕、机动迟缓、队形密集。在这样的世界里,突然出现一种每分钟可以射出九发子弹的武器,听起来简直像科幻小说。但就在这个时代——1718年5月15日,一项在伦敦获得专利的机制诞生了。虽然它并未改变历史进程,却成为第一个正式记录在案的速射武器实例。它就是詹姆斯·帕克尔的枪——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机枪雏形,尽管真正的机枪还要再等上很久。
这件武器中,已经具备了所有未来火力系统的核心理念。
这件武器中,已经具备了所有未来火力系统的核心理念。
当然,它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机枪:没有自动装填系统,也没有弹链供弹。但它已经具备了日后所有火力系统的基本要素:循环射击的理念、机械储弹结构,以及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的能力。因此,这是一款远远领先于时代的武器。
钢铁、火药与拥有法律学位的发明家
詹姆斯·帕克尔(James Puckle)——乍看之下,他完全不像一位武器发明家。他本职是律师,活跃于伦敦的法庭和各类文书机构,结果却意外成为军事技术革命的核心人物。但在18世纪,工程、机械与发明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许多技术突破都是由没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人完成的——他们只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足够的勇气和进入工坊的机会。
詹姆斯·帕克尔
詹姆斯·帕克尔
帕克尔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武器设计理念。他的枪是一种架设在三脚架上的单管燧发枪,配备一个可以手动旋转的11发圆柱形弹鼓,结构上类似后来出现的左轮手枪。当弹鼓内的弹药耗尽后,可以直接更换整个弹鼓。这种结构其实已经是快拆式弹匣的雏形——尽管那个时代还没有“弹匣”这个术语。
图:Puckle gun(帕克尔转膛枪)的精确复制品,收藏于巴克勒斯哈德(Buckler’s Hard)海事博物馆
图:Puckle gun(帕克尔转膛枪)的精确复制品,收藏于巴克勒斯哈德(Buckler’s Hard)海事博物馆
它的射速可达每分钟九发,而当时标准燧发枪每分钟只能发射两至三发。在当时,这样的射速简直是天方夜谭。更重要的是,这套系统是完全可行的。文献记载:在一次展示中,这种装置在7分钟内连续发射了63次——平均每分钟9发,从而验证了该设计的可操作性与实战潜力。
双面弹鼓
帕克尔枪最令人着迷——也最令人不安——的特点之一,是它所体现出的道德二元性。这款武器的设计配备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弹鼓:一种装有圆形子弹,用于对基督徒射击;另一种则装有方形子弹,专门用于射击“异教徒”——主要是穆斯林,尤其是土耳其人。
图:已从枪体拆下的弹鼓
图:已从枪体拆下的弹鼓
现代读者可能会笑出声来:“方形子弹?”但这并不是笑话。在帕克尔的专利中,他明确指出,方形子弹“能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因此“更符合上帝的旨意”,用于与异教徒作战是合乎神意的。因此,这款武器创造了一个相当独特的先例:技术、宗教与心理战的结合体。方形子弹在此不仅是一种弹药,更是一种象征恐吓的符号,是试图通过子弹的构造为战争赋予“道德合法性”。
从科学角度来看,方形子弹并不高效:它在枪管中飞行不稳定,容易失速,缺乏弹道可预测性。但从心理战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记重击。想象一下当时流传的传言:“英国人发射方块子弹,会把人撕裂、打成重伤。” 这是早期的信息战形式,武器不仅是摧毁敌人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了制造恐惧、操控情绪的媒介。
军舰、登舰战与海上脆弱性
帕克尔枪的主要用途是用于海上防御。在18世纪初,强行登舰仍是最有效的夺船方式之一。敌方水手们手持军刀和手枪冲上甲板肉搏,而配备火枪的水兵因射速过慢(大约每30秒才能射击一次),在这种突击面前几乎无力反抗。
帕克尔建议将他的武器安装在甲板两舷。
帕克尔建议将他的武器安装在甲板两舷。
他的思路是:一个射击——一个敌人。每分钟九发子弹,理论上10分钟就可以击倒90名攻击者,如果射手足够精准的话。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一艘普通军舰上的船员人数通常在150至200人之间,这样的火力就是一个极具威慑力的防御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武器的操作需要多人协作:一人瞄准射击,一人旋转弹鼓,另一人负责更换装填好的弹鼓。这已经不再是单兵使用的武器,而是一个小型火力点的雏形,可以视作日后机枪阵地的前身。
在这一点上,帕克尔枪实现了从个人武器向系统化火力打击平台的过渡。
彼得一世与冷淡的回应
帕克尔枪历史上最出人意料的一幕之一,便是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对它的兴趣。档案资料显示,18世纪20年代,俄罗斯曾采购或接收过一支帕克尔枪的样品。彼得大帝以对军事技术的痴迷、对军队改革的执着以及对一切新奇之物的热爱而闻名,因此他在这件武器中看到了潜力。
“帕克尔枪历史上最出人意料的一幕之一,是彼得一世对它产生了兴趣。”
“帕克尔枪历史上最出人意料的一幕之一,是彼得一世对它产生了兴趣。”
然而,这种兴趣很快就消退了。为什么会这样?从现存记录来看,原因可归结为三点:
- 技术不兼容
- 当时的俄罗斯缺乏批量生产这类弹鼓的工业基础。每个弹鼓都需要精密的手工调整,手工制作成本高、可靠性差,无法实现大规模装备。
- 组织难度过高
- 帕克尔枪需要训练有素的多人团队协作,并且要有良好的弹鼓补给和管理体系。在当时连火药供应都困难的军队中,这种要求显得极为理想化。
- 战术理念缺失
- 指挥官们不知道该如何部署这种武器。它既不能代替步枪,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火炮,完全不符合当时的战术体系。它被视为一个“不合常规”的武器,没有明确的用途。
彼得一世以及他的将领,仍然是以线性战术(排成整齐队形对射)的思维在思考战场。而帕克尔提出的,是一种全新类型的火力点概念,但在当时,能理解这种前沿思维的人凤毛麟角。
全世界仅存三支——却引发了无数疑问
如今,全世界已知仅存三支帕克尔枪。其中一支保存在圣彼得堡炮兵军事历史博物馆,另外两支则分别收藏在英国的私人收藏与博物馆中。
全世界仅存三支帕克尔枪。”
全世界仅存三支帕克尔枪。”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款武器的结构比早先认为的更加严谨与先进。其弹鼓内部设有金属隔板,可防止相邻弹药在点火时被意外引燃;枪管则按当时的高标准制造,加厚壁体反映出设计者对高频射击所带来风险的清醒认识。
不过,这种设计也存在明显短板。尽管采用了改进型燧发结构,但每次射击后仍需手动在引火盘上补充火药,这意味着操作手无法连续转动弹鼓,而是必须每次旋转后重新添加引火药。
被遗忘的遗产与其影响
尽管帕克尔枪未能实现批量生产,但它的理念却在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
例如:18世纪40年代的奥地利,出现了带有旋转机构的多管手枪——显然受到了帕克尔枪概念的启发;18世纪80年代的英国,出现了手动转轮式霰弹枪,其原理正是帕克尔枪的延续——可更换弹鼓,手动旋转射击。
“尽管帕克尔枪未能实现量产,但其影响以‘间接’的形式持续发酵。”
“尽管帕克尔枪未能实现量产,但其影响以‘间接’的形式持续发酵。”
更有趣的是,英国海军档案中记录了1730年代在军舰上测试类似武器的情况,即帕克尔枪专利申请后的十年。这表明其理念并未被彻底放弃,而是在悄然演化中继续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帕克尔本人也未停止改进。在他写给投资者的信件中,提到了为枪管设计水冷系统以及通过弹簧驱动实现弹鼓自动旋转的构想——这些设计整整领先了后世一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