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技

小米芯片争议背后,手机行业没有“100%自研”这回事?

最近小米发布了一颗自研的3nm手机芯片,本以为能堵住“组装厂”的吐槽,没想到反而引发了一场关于“什么是真正自研”的大讨论。

最近小米发布了一颗自研的3nm手机芯片,本以为能堵住“组装厂”的吐槽,没想到反而引发了一场关于“什么是真正自研”的大讨论。

支持者觉得这是国产技术的突破,而反对者则从各个角度挑刺:“用了ARM架构不算自研”“靠台积电代工不算自研”“ARM的CSS服务是核心设计”……结果吵到最后,按照这些人的标准,全球所有手机芯片厂商——苹果、高通、华为海思、三星、联发科,甚至谷歌——没一家能算“真正自研”。

小米芯片争议背后,手机行业没有“100%自研”这回事?

“自研”的标准到底有多苛刻?

如果严格到必须完全自主设计架构、自主研发所有部件,还要自己造芯片,那别说小米,连苹果都做不到。

目前全球所有手机芯片都基于ARM架构,大部分都用了ARM的CPU或GPU公版设计,制造环节更是高度依赖台积电、三星这些代工厂。就连三星的猎户座芯片,虽然自己能生产,但用的也是ARM架构和IP核。说白了,整个行业早就是“全球分工协作”的模式,没有哪家能单打独斗。

小米芯片争议背后,手机行业没有“100%自研”这回事?

有人拿ARM的CSS服务说事,认为这是ARM“包办设计”,小米只是贴牌。但真相是,CSS(计算子系统)确实提供了预集成、预验证的关键组件(比如CPU、GPU、内存管理单元),相当于ARM帮你把毛坯房的基础装修做好了,但剩下的电路设计、功能优化、适配调试,甚至部分核心模块的补充,仍然需要芯片厂商自己完成。

展开全文

就像装修房子,ARM给了你一套基础方案和建材,但水电怎么走、厨房怎么布局、家具怎么搭配,还得你自己琢磨。这种模式下,厂商依然要投入大量研发资源,只是省去了部分重复劳动。

小米芯片争议背后,手机行业没有“100%自研”这回事?

行业逻辑变了,“自研”的定义也在变

十年前,芯片设计需要从底层架构一点点搭积木,厂商自主设计的部分更多。但现在ARM推出了更“省事”的CSS模式,把通用模块打包成解决方案,让厂商能快速上手,把精力集中在差异化功能上。这种趋势背后是整个行业的效率升级——与其每家都重复造轮子,不如分工协作,各自专注擅长的事。

有人觉得用CSS就是“偷懒”,但现实是,就连高通、联发科这些老牌厂商也在用类似的服务。毕竟市场竞争不等人,早一天发布芯片,就能早一天抢占市场。对小米来说,从完全依赖外部方案,到能基于CSS模式参与设计、调试、优化,已经是实打实的进步。如果非要拿“100%自主”当门槛,那整个行业恐怕都得集体“不及格”。

小米芯片争议背后,手机行业没有“100%自研”这回事?

给国产技术一点时间和空间

芯片研发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华为海思从K3V2到麒麟9000走了十几年,期间也经历过公版架构等阶段。小米第一次做澎湃芯片时踩过坑,如今选择用行业主流方案缩短研发周期,其实是更务实的选择。与其纠结“是不是100%自研”,不如关注实际成果:这颗芯片的性能如何?能不能用?有没有解决用户痛点?

说到底,全球化的今天,闭门造车早就行不通了。只要在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权,能根据需求定制优化,就是有价值的突破。小米的尝试,至少让国产手机芯片多了一个玩家,这对行业竞争和技术迭代都是好事。与其用“放大镜”找瑕疵,不如多给脚踏实地进步的企业一点掌声。毕竟,谁都不是天生完美,但敢迈出第一步,就已经赢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ctuot.cn/29775.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